扑克理论为“你的手牌价值如何?”这个问题提供了许多概念工具。你可能已经熟悉 equity(胜率)、expected value(期望值)和 equity realization(权益实现率)这几个概念,它们本质上是评估一手牌当前价值的不同方法。
但扑克不是这么玩的。你不能在牌局中间喊“暂停”,拿走EQ的那部分筹码然后开始下一局。大多数时候,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其实不是:“我的牌在这一刻的理论价值是多少?”而是:
“我还应该往这个底池里投入多少筹码?”
这个问题在任何考虑价值下注或决定是否跟注对手下注的时候都非常重要。但它的答案却很难确定,原因如下:
-
答案取决于对手。 这就是扑克有趣之处的核心——不同于纸牌接龙的根本原因。如果你的对手只用非常强的牌投入筹码,那你自己也必须拿强牌去下注或跟注;但如果他们愿意用较弱的牌投入筹码,那你自己也可以拿中等偏弱的牌去玩。
-
答案会随着新的信息变化,比如公共牌或对手的行动。 但如你将看到的,这个答案或许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取决于这些新信息!
理论上,你在整个牌局中投入的总筹码量(我们称之为 下注量,betting volume)应该不会因为对手的行动路线或公共牌的变化而有太大差别。这是一个复杂的说法,我们来逐步拆解。
一个玩家的下注量,不应该因为对手是如何下注的,或者公共牌如何发出来而发生太大的改变。
举个例子:
假设翻牌池中有 $100,对手下注 $100,你用自己 50% 的范围跟注,另外 50% 弃牌。
转牌,底池变为 $300,对手再下注 $300,你又用剩下范围中的 50% 跟注。
河牌,底池 $900,对手推你全下 $900,你再用剩下的 50% 跟注。
你最初的范围可以被分为 4 组:
-
50% 在翻牌弃牌,投入 $0
-
25% 跟注翻牌,转牌弃牌,投入 $100
-
12.5% 跟注翻牌和转牌,河牌弃牌,投入 $400
-
12.5% 一路跟到底,投入 $1300
总下注量 =
(50% * $0) + (25% * $100) + (12.5% * $400) + (12.5% * $1300) = $237.50
现在我们换一条行动路线:
翻牌对手check,转牌下注 $300(进攻性更强),河牌在 $700 的底池下注 $1000。你认为他翻牌check表示没什么强牌,所以你在转牌和河牌上依然用 50% 的范围跟注。
-
50% 在转牌弃牌,投入 $0
-
25% 跟注转牌但河牌弃牌,投入 $300
-
25% 一路跟到底,投入 $1300
总下注量 =
(50% * $0) + (25% * $300) + (25% * $1300) = $400
你发现了吗?对手用他的一手牌投入了同样的筹码,但你整体范围平均投入了更多的筹码。这会给你的对手带来什么激励?他们会如何剥削你的策略?
答案是:
当你的对手拿着一手超强牌(nutty hand)时,他们会更偏好第二种行动路线——从翻牌圈过牌开始。这条路线通常能让他们平均赢到约 $400(或者略少一些,因为你可能有少量更强的牌能击败他们)。
而如果他们走的是几何行动路线(即翻牌圈下注、转牌圈下注、河牌圈全下),平均只能赢到 $237.50。
但当他们拿着一手弱牌时,他们又更偏好第一条路线——从翻牌圈下注开始。
换句话说,如果你面对这两种下注路径的反应不同,那对手在选择下注路线时就不是无差别的(not indifferent)——
他们会明确偏好用弱牌下注、用强牌过牌。
因此,这种策略就无法构成博弈论均衡(equilibrium)。
如果你的对手总是用诈唬下注、用强牌过牌,
你就可以通过对翻牌圈下注变得更顽固、而在他们先过牌后再下注时更轻易弃牌,来单方面提升你的EV。
而这样一来,就会逼迫他们改变策略:
不再单靠诈唬下注,而是把强牌也纳入到c-bet(持续下注)范围中。
这就是为什么“下注量”是扑克中五大根本性失衡因素之一。
为了让你的对手在面对不同下注路径时感到indifferent,
你就必须确保——
你不会因为他们采用某条行动路线而“奖励”他们,不管他们拿的是哪种牌。
这意味着:你必须在不同行动路线下,投入到底池中的筹码总量大致相当。
我这里说“大致”是因为你确实应该根据公共牌的变化来调整。
例如:
-
河牌圈出现同花听牌完成,那么你愿意下注或跟注的手牌类型自然会与白板河牌不同;
-
有些转牌对你的范围尤其好或尤其差,也可能略微影响你的下注总量。
但如果你的下注量主要是根据对手的下注方式在变化,比如:他们过牌再下注你就轻易弃牌,而他们直接下注你却更愿意跟,那你的策略就是可被剥削的。
价值计划

这一概念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你可以早在翻牌阶段就大致判断出,这手牌你应该、或者说你愿意往底池中投入多少筹码。只要这手牌接近你范围的顶端——不论其绝对强度如何——你就应当考虑往底池中投入更多。如果随着公共牌结构的变化,你的牌力发生了改变,那么你也可以重新评估并相应调整你的计划。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你主动进行价值下注时,也同样适用于你面对对手下注时的防守决策。另一个需要强调的方面是:玩家们往往过度专注于当前这一条街的具体决策——比如,“我现在该不该下注?如果下注,下注多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个更重要的思路是要“拉远视角”,看到整个局势的全貌:
-
我最终希望(或愿意)在整手牌中投入多少筹码?
-
这手牌目前值得让我打光所有筹码吗?
-
这个评估会不会在后续公共牌发出来后发生重大变化?
下注的时机和尺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最终愿意总计投入多少。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对手用他们的范围投入的筹码体量,大体上应该与你选择哪条下注路径无关。如果你预期并不是这样——比如你选择某个下注路线会让对手在EV上产生不合理的偏差——那你就可以考虑如何去利用这种不一致性来获利。
不过大多数时候,你应当关注的是:如何让对手用一部分你领先的范围投入尽可能多的筹码。
这在你拿到nuts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当你翻牌就击中坚果牌时,你应当第一时间考虑的是:如何把对手的所有筹码榨进这个底池里。
当然,也存在一些例外:在一些非常动态的面(如后续可能出现顺子或同花的牌面)上,即便你拿了顶三条(top set),也可能会被后续公共牌反超。但一般来说,你的默认策略应是朝“打光筹码”的目标前进,然后随着牌面结构的变化再做调整,而不是一开始就因为“可能会被反超”而采取保守策略。
手牌例子
假设你在100bb的现金模型游戏中,BTN位置用 J♦T♦ 开局加注,BB跟注。翻牌 A♠K♥Q♦,你击中了顺子坚果牌,BB过牌。
GTO解算结果显示你可以在四种下注尺度中任选,甚至可以选择check:
你可能会注意到 solver 推荐策略中,check 的频率非常低,而 EV 似乎比几个下注选项略差几百分之一bb,于是你得出结论:下注更好。我个人也赞同这种看法。
这些微小差异实际上属于收敛误差。这些解算模拟在计算中本身就存在一定容错空间,因此即便某一个选项看似EV更高,solver 仍然可能会给出混合策略。我个人的结论是:这些选项在均衡中的EV几乎一致,而大尺寸的持续下注线(比如几条街都打大)确实略优,但在真实牌局中,最优选择要根据你预期对手如何应对不同下注尺度来决定。
为什么check也可以?
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关键在于:check 至少和下注 125%底池一样好(或相差极小)。在一个自定义设置中,如果你只设置一种下注尺度125%,J♦T♦ 在翻牌击中坚果时的EV在下注与check之间几乎没有区别。
这正是因为你可以在之后的街道“补上”这个下注体量。换句话说,如果你在翻牌选择check,solver 会倾向于在转牌发出白板时下注,并在河牌ALLIN。这种打光的几条街下注线,最终也能往底池中投入与几何下注线类似的总量,并诱导对手用他们的范围投入差不多的资金体量。
例如在我们check翻牌后,自定义场景显示转牌策略是纯下注。不过即便在转牌这里,下注与check之间的EV差距也非常小,仅有1.2%的EV差异。
但这中间是有上限的——如果你在翻牌和转牌都被迫check了,那么:
solver 在河牌绝不会用J♦T♦推一个1773%底池的超级超池下注。
新信息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下注量比下注路径更重要,那为什么在翻牌没有下注、而转牌发出中性牌面后,J♦T♦ 的EV却下降了?从表面看,似乎错过翻牌下注让我们损失了1.3bb——这相当于我们翻牌EV的10%以上。
实际上,转牌发出一张中性牌并不是我们收到的唯一“新信息”。正是这些信息的更新促使我们重新评估了这手牌的价值。
在翻牌的EV中,有一部分是建立在“BB会对我们的坚果牌采取激进玩法”这一可能性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在翻牌下注,对方可能会选择过牌-加注;如果我们在翻牌check,对方就可能在转牌下注。
当我们选择check翻牌后,却发现对手在转牌没有下注,这种情况导致我们的EV下降。这说明我们得知了一个重要信息——对手目前并没有愿意激进下注的牌力。
但要注意:在6♣发出作为转牌、而BB尚未行动之前,我们的EV实际上是比翻牌时还高的——即使我们放弃了第一次加大底池的机会。这是因为我们“躲过了最糟糕的转牌”。
为什么EV反而会上涨?
因为我们避开了那些会严重破坏我们EV的转牌:
-
公对的出现,会让我们不再持有坚果牌;
-
J或T发出来,虽然我们的手牌等级没有变化,但这些牌会使得很多场景变成平分底池,从而降低我们通过价值下注获得更多价值的机会;
-
此外,这些牌也会减弱对手用我们领先的牌继续的动机。
因此,当我们看到转牌不是这些“最坏情况”时,我们的EV自然上涨了。
然后发生了什么?
我们看到对手在转牌选择check而不是下注,于是我们收到一条新的“负面信息”——BB不愿意在这条街投入筹码。这直接导致我们的EV再次下降。
所以,不是因为我们没下注导致EV下降,而是因为我们得知对手不愿投资导致EV下降。
什么是“坚果牌”?
在无限德州扑克早期,the nuts指的是绝对最强的牌型。这个用法至今仍然常见,但“nuts”一词也逐渐扩展为——任何强到值得你把所有筹码投入底池的牌。
那你怎么判断一手牌是否“有效坚果牌”,从而开始构建一个大底池?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
无论对手选择哪种下注路径,他们最终投入底池的筹码总量(下注量)应该是大致相似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思路来大致判断:
测试他们在面对全下时会如何应对。 solver 并不认为全下是平衡策略中的常见路线,它仍然可以提供一个不可剥削的反应策略。
那么,对手在面对一次性all-in时会跟注的牌型,基本就等于他们愿意在相对平淡的公共牌runout上、通过两到三条街把筹码投入到底的牌型。
结论就是:
如果你的手牌领先于这个stack-off范围(愿意all-in的范围),那你就应该考虑打光一整副筹码。
当然,并不意味着你立刻就要all-in。因为:
-
对手有一些手牌可能只会跟一街或两街;
-
甚至可能会在你check的时候主动bluff;
-
而你希望尽可能榨取这些手牌的价值。
所以,在河牌前直接all-in通常不是最优策略,但用它来评估“是否值得把钱打光”这个目标,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举个例子:AKQ翻牌面
假设BTN在AKQ翻牌圈全下,那么我们来看BB会用哪些牌跟注:
BB response vs BTN’s 1773% pot open-jam (97.5bb into 5.5bb) on AKQr
在这种情况下,BB的stack-off范围至少要是:
-
顶对+顺子听牌(通常带阻断牌)
这意味着:BTN若想在这个翻牌面value jam,至少要比单纯顶对更强。
我们再看另一个情况:
如果BTN在AKQ62的走了一个bet-bet-shove的线路,他们最差的value jam手牌是:
KQ
也就是说,KQ就是在这个场景和公共牌下的最低价值all-in阈值。
重要结论:
Stack-off范围并不是根据牌的“绝对强度”来定义的,而是取决于它在当前对战双方range中的相对位置。
例如:
如果这是一个 BB vs UTG 的局面:
-
双方的入池范围都更强;
-
那么BB的stack-off范围会更强;
-
而UTG若要value jam,也需要更强的手牌。
正如本篇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一点:永远要把你的手牌放在双方range结构中考量其价值,而不是孤立地看它本身强不强。
薄价值
你并不需要拿到“真正的坚果牌”或“有效坚果牌”才可以进行价值下注。
对手在面对一到两条街适中下注尺度时的跟注范围,要远宽于他们愿意打光筹码的stack-off范围,所以你也应该有一部分手牌,可以在不是为了打光筹码的前提下进行一到两街的价值下注。
这些牌可能还具有“阻止对手实现底池权益”的保护价值,但这不是下注的主要原因。
当你有一手好牌时,你主要是通过下注,榨取那些你领先的对手跟注范围里的牌来获利的。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来大致了解:
对手会在哪些手牌上投入少量筹码(即便分布在多条街下注中)。
我们修改前面的“BB对BTN”的自定义模拟:
-
把BTN的全下下注选项改为底池的400%(4x pot)下注;
-
并移除BB的加注选项(这样不会复杂化结果);
这能帮我们了解:
如果我们走一个“连续两个底池大小下注”的路线(或者三次较小下注,最终达到类似的底池规模),对手可能会跟注的范围是什么。
结果显示:
这个跟注范围中包含了更多的顶对,但不止于此——
solver甚至会继续跟注一些带顺子听牌的第二大对和三对(尤其是那些带顺子阻断牌的组合)。
当然,顺子听牌在河牌没成的情况下,通常不会继续跟注;但我们仍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这个范围比BB在面对全下时的stack-off范围要宽得多,主要集中在对子牌型,尤其是顶对上。
因此,如果你的手牌可以击败顶对(哪怕是顶对踢脚更大),那么这通常就值得你打两个底池大小的价值(或者是三个小尺度,或者一次4倍底池的下注)。
来看另一个模拟场景:
BTN翻牌过牌,转牌 6♣ ,河牌 2♣ ,转牌和河牌都bet满池
BB此时只可以跟注(无加注选项)。
我们观察 BB 在河牌圈的跟注范围:
正如预期,很多二对、三对在失去了顺子听牌后退出了跟注范围,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顶对牌型。
在这个场景中,BTN下注的最弱价值牌是 A7:
-
它远远不足all-in(即558% pot);
-
但它却可以击败那些BB愿意跟100% pot下注的更弱顶对牌型;
-
所以,它是一个典型的薄价值下注手牌。
结论
你无法在牌桌上实时进行这种实验分析,
但如果你把这些实验作为日常牌外学习的一部分,
你就可以逐渐建立起一个关于“不同手牌在不同场景下应该投入多少筹码”的直觉。
拥有一个全局的目标,
可以为你在牌局中做出的各个决策提供额外的信息与背景,
比如:“我应该在翻牌圈下注吗?如果下注,该下注多少?”
拳击手迈克·泰森(Mike Tyson)有句名言:
“每个人在被打脸之前都有一个计划。”
希望你不会真的在打牌时被人打脸,
但在扑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check-raise或令人作呕的河牌,
有时也像是脸上一拳。
当这些意外发生时,
就是重新审视你原本计划的时候了。
扑克的美丽与残酷之处就在于:
有时候你以为非常强的牌,
在意外发生时,其价值也会显著降低。
随着你对“制定计划”能力的提升,
你会逐渐把这些风险也纳入你的计划当中:
-
有时候,优先在早期街道下注是合理的,因为你的手牌后续可能贬值;
-
有时候,早期下注听牌是合理的,因为它可能在后续转变为价值牌。
扑克中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是:
你的对手和发牌顺序,终将以某种方式破坏你的计划。
当这种情况出现时,
你需要重新评估,重新问自己那句核心问题:
“现在,我这手牌到底价值几何?”
文章来源:GTO WIZARD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