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扑克领域,由最优博弈理论(GTO)所倡导的平衡风格,已在过去数年间广泛传播。
然而,对于人类玩家来说,这种完美的平衡仅是一个理想目标,因为这超出了我们有限的能力范畴。但对于机器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意大利裔美国教练兼扑克职业选手Alec Torelli认为,从对手对我们平衡策略的感知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偏离这种平衡来最大化收益,尤其是在现场扑克比赛中。
Torelli指出,对于一个具备常识且拥有扎实扑克技能的玩家来说,对手永远无法确切知晓他是否采用了平衡的牌局范围。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假设在河牌圈出现了一个任意场景。按照解算器的计算,你本应有30%的概率选择诈唬。但当你真正到达河牌圈时,根据你对对手倾向的判断,你可能会决定完全偏离这一策略,选择100%过牌或者100%诈唬。这种偏离策略正是你获得优势的关键:当对手认为你不会偏离平衡时,你却出其不意地做出了改变。”
即便对手选择跟注并识破了你的诈唬,情况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假设对手选择跟注并发现你在诈唬。再假设他们知道解算器建议诈唬的概率是30%——尽管大多数玩家实际上并不会完全按照这个比例去做。然而,你的对手会默认认为你的这次行动属于那30%的随机诈唬范畴。换句话说,无论你是否偏离了平衡策略,他们都会认为你的打法是平衡的。他们根本不会意识到,你实际上是在100%地诈唬。”
平衡的真正含义
Torelli进一步阐述了平衡打法的真正含义,并为此做出了澄清说明:
“假设解算器建议你在某个场景中有30%的概率选择诈唬。那么,平衡打法并不意味着你必须严格按照‘诈唬一次,然后过牌两次’的模式来执行。所谓的30%随机化,可能意味着你连续诈唬两三次,然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完全停止诈唬,或者采用其他任何中间组合方式。换句话说,对手根本无法预知你是否会在下一局中再次诈唬,因为这仍然可能属于那30%的范畴。”
低频率场景中的平衡策略
这种需要实施的不平衡策略,尤其适用于那些极少发生的特定游戏场景,你可以借此为自己谋取优势:
“在现实中的现场扑克比赛中,很难收集到足够多的牌局样本,从而无法对低频率场景进行长期频率分析。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河牌圈进行check-raise。这类场景极为罕见,因此很难在长期内对相关数据进行准确评估。”
基于此,Torelli认为,在现场扑克锦标赛中,玩家几乎无需考虑平衡策略,但有一个例外情况:“如果你参加的是1000美元级别的赛事,那么在重大场景中,你几乎无需考虑平衡策略。当然,情况在高额赛事中会有所不同。”
高频率场景中的平衡策略
然而,在那些频繁出现的场景中,对手会更容易察觉到你的不平衡策略,并据此进行调整:“当然,如果讨论的是高频率场景,那么上述策略就不适用了。例如,如果你以不平衡的牌局范围进行3-bet(三次加注),那么你可能会被识破。因为3-bet的频率较高,对手更容易据此破解你的牌局范围。”
结论
Torelli的结论非常明确:
“在低频率场景中,你可以采用不平衡策略,因为没人会察觉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场景往往拥有最广阔的操作空间,因为它们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底池。我们的目标不应是追求高超的扑克智力测试分数,而是在实际游戏中尽可能多地赢得资金。”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