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扑克,只要你技艺精湛,足以应付开销,完全有可能将这项游戏发展为终身职业。

但即便是扑克牌手偶尔也需要放松——在持续奋战后抽身几小时,享受一点脱离现实的乐趣。而电子游戏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绝佳方式,无论你以何为生。
然而当你加载好一款游戏,瞧,这不巧了么——感觉就像又回到了扑克室!只不过这一次你不是在为房租拼搏,而是在完成任务、玩个小游戏或进行支线剧情。
以下是为那些本以为能脱身、却又被拉回来的扑克玩家们准备的一系列电子游戏。
《荒野大镖客》
任何一部像样的西部片,都少不了一间酒馆:里头有架音不准的钢琴,有个系着围裙的酒保倒着劣质威士忌,角落里还有六个全副武装的牛仔在玩扑克。
许多人将《荒野大镖客》及其续作视为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最佳西部作品,所以你大可押上你的羊毛塞拉佩披肩打赌,游戏里绝对有你用左轮手枪都能指着的、热闹非凡的扑克对局。
《荒野大镖客》中的扑克小游戏。

牌桌上没有手机,因为这玩意儿还没被发明出来。
游戏玩法是德州扑克,你可以在不同场所参与不同级别的对局。有些牌局,尤其是高额桌,要求你必须穿着得体才能入座。扑克规则相对直接——采用标准德州扑克规则——如果你有兴趣,还有多人模式可选,让你在游戏世界中与其他玩家一较高下。
当然,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总有人可能作弊——而那个人就是你。
穿戴特定套装让你有机会从牌堆里藏牌,并在有利时机将其换回手中。你需要完成一个简短的小游戏来确保对手没有察觉你的手法,否则你很可能就得与人决斗了。
而我们说的可不是单挑对决。
适合以下玩家: 一直想作弊和/或枪击对手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件事都请别做)。
《库存扑克之夜》
如果动画和电子游戏里的虚构角色坐下来打扑克,会发生什么?
这就是《库存扑克之夜》及其续作《扑克之夜2》背后的概念。在这款五人德州扑克“坐满就玩”游戏中,你将面对诸如《山姆和麦克斯》中的麦克斯、《Homestar Runner》中的Strong Bad,以及《军团要塞2》中的重装兵等角色。
《库存扑克之夜》游戏画面。

如果你认识这些角色,游戏会有趣得多。
游戏采用常规规则,不断上涨的大小盲注推动着牌局进程,不过你可能会遇到玩家输光后用物品重新买入的情况(如果你赢下这些物品,它们可以在射击游戏《军团要塞2》中解锁并使用)。
扑克对局可能比较标准,但就像最好的现实扑克游戏一样,最让人捧腹的往往是对话——尤其是如果你熟悉每个角色的背景故事。
剧本写得风趣,配音也很出色。只是有点遗憾,对话重复的频率稍微高了点。
适合以下玩家: 家庭牌局最后一刻泡汤,你独自在家,渴望来点有社交感的扑克。
《看门狗》
在《看门狗》中,你扮演一位精通技术、扑克天赋异禀的奇才,戴着棒球帽(不,不是Joey Ingram那种)穿梭于芝加哥。
游戏玩法侧重于探索城市,利用先进技术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并用以对付他们,以此打击黑帮、对抗 rival 黑客以及一个权力过大、覆盖全城的监控系统。
但在开放世界中和主线剧情之外,游戏提供了大量小游戏和消遣活动。你猜怎么着?其中就包括扑克。
《看门狗》中的扑克小游戏。

等等,他刚才眼睛是不是抽搐了一下?
游戏是德州扑克,但这次你手边有些便利的小工具能让你占据优势。无论是黑入附近的安保摄像头偷看对手的底牌,还是远程监测他们的压力水平以获取独一无二的“实时解读”,通过这些技术获得的好处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难怪近年来关于牌桌上禁用手机的议题被如此热烈地讨论。
适合以下玩家: 就算有实时辅助也赢不了的人。
《如龙0》
这款游戏让你扮演小仙女叮当,在彼得·潘的奇幻世界里冒险。
开个玩笑;正如标题所示,这是一个关于日本帮派分子为权力、金钱和致命武器而战的故事。
在你探索1980年代末东京的再现场景时,会被卷入众多小游戏和支线任务中,包括可以在街机厅玩到《Outrun》和《Space Harrier》等正宗世嘉游戏,但说实话——你来这儿是为了扑克。

三条!我能加注多少?哦…
这次没有阴暗酒吧里的牌局了;想在《如龙0》里玩扑克,你得前往光彩夺目的赌场。除了百家乐、二十一点和轮盘等赌场经典项目,你还会发现多种扑克游戏在等着你,这里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好消息是,这款游戏不只提供标准的德州扑克,还有各种级别的“菠萝扑克”和“奥马哈”变体等你来玩。
坏消息?严格限注。这都什么年代了?呃,其实没错——这差不多就是重点所在。
适合以下玩家: 喜欢限注扑克(以及暴力画面)的人。
WSOP / WPT 系列游戏
2000年代扑克热潮最显著的影响是全球扑克玩家数量的激增和电视扑克锦标赛的爆炸式增长,但其影响也波及了其他领域。这包括一大批冠以品牌的扑克电子游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WSOP和WPT游戏归为一个条目:实在是多得数不过来,而且最终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更糟的是,它们几乎清一色地质量堪忧。

原版Xbox上的WSOP游戏。这在那时就算高分辨率了。
首款冠名WSOP的主机游戏于2005年发布,旨在复制参与扑克最大盛事的刺激感,并配备了当时一些扑克界巨星的3D模型。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AI。当对手的行动毫无逻辑可言时,扑克就变得索然无味,而在当时,编写像样对手AI的能力似乎远不如用少量多边形呈现Chris ‘Jesus’ Ferguson的形象来得重要。顺带一提,这两方面游戏都做得糟透了。
随后几年里,至少又有五款WSOP主机游戏相继推出,采用了Johnny Chan、Phil Hellmuth和Michael Mizrachi(话说这家伙后来怎么样了?)的形象。
AI在WPT游戏中也是类似的问题,这些游戏大约在同一时期推出,存在同样的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WPT现实生活中的解说搭档Mike Sexton和Vince Van Patten为游戏献声以增加真实感,但尽管AI arguably 比WSOP游戏的尝试要好一些,它仍然因一些可疑且令人困惑的逻辑破坏了现实感。

嗯,大概是他吧。
不过,WPT确实带来了一些原创元素。其一是“诈唬大师技术”,允许你为你的虚拟形象选择在牌桌上使用的面部表情——但这并未带来它本可能带来的变革,考虑到 a) 你的虚拟形象看起来像是戴烤箱手套的人用蜡塑形的,以及 b) 所有对手都是电脑控制的,因此不太可能是解读现场马脚的高手。
第二个更有趣的补充是,能够通过组合现有游戏的元素来创造全新形式的扑克。Drawmaha的粉丝们,羡慕吧。
适合以下玩家: 非玩不可的人。
我们遗漏了哪些游戏?我们对上述游戏的评价是过于苛刻还是过于宽容?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