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手牌应该将过牌作为一种混合打法吗?
通过对我们解算模型的进一步调整,根据情况的不同强手牌应该以一定频率嵌入我们的过牌范围。
微调完美两极化模型
注意在这个升级的模型中,我们始终会提到没有位置优势的激进者和有位置优势的捍卫者(尽管当过牌时捍卫者可能会下注)。
步骤1:捍卫者开始意识到激进者在过牌河牌圈后一定会弃牌。随后捍卫者便通过一直用未成听牌的手牌诈唬河牌圈和用抓诈牌跟着过牌来剥削激进者。
步骤2:激进者开始意识到当自己过牌河牌圈时捍卫者会大量诈唬。激进者算出此时他们通过在河牌圈过牌价值手牌包括诈唬牌可以获得较高的期望值。
步骤3:捍卫者开始怀疑激进者过牌后不再是简单的弃牌。所以捍卫者开始降低他们的诈唬。
步骤4:激进者意识到捍卫者的诈唬率不再和之前过牌时一样高,过牌自己的价值手牌不再使EV最大化。激进者将大多数价值手牌重新归入下注范围中。然而,由于捍卫者已经表明自己有能力剥削一个非捍卫过牌范围,所以激进者可以继续过牌一定比例的价值手牌。不再有+EV可以尝试和全压剥削,因为存在一个突破点,他们意识到自己即将被剥削并且通过反击来降低激进者的EV。
步骤5:实际上捍卫者意识到激进者的弃牌率在过牌后再次升高(尽管弃牌率不像之前那么高)。当过牌的时候(激进指数低于之前)捍卫者开始诈唬河牌。捍卫者知道只要诈唬价值比不是太夸张,激进者就有实力反抗,所以捍卫者在不那么明显的情况下最好对激进者进行轻微的剥削。
步骤6:激进者足够的聪明意识到当过牌河牌圈的时候捍卫者的诈唬率稍高于正确频率。随后激进者会稍稍将一些价值手牌移入过牌范围。捍卫者可能不会注意到,在对手过牌的时候会继续高频率诈唬。
步骤7:捍卫者的选择基于激进者不会过于频繁的弃牌以至于诈唬有利可图。捍卫者的诈唬率会开始稍低于正常值,但这并不能与之前的模型比。
步骤8:激进者注意到捍卫者的诈唬价值比是极微小的调整,随后便转移了很小一部分价值组合手牌到他们EV最高的下注范围中。
步骤9:捍卫者开始意识到过牌后通过小幅度的移牌后激进者在河牌圈的弃牌率提高了太多。
注意两名玩家的行动是如何彼此重叠的,他们都在利用越来越小的剥削打法回应着彼此。我们可以通过下方图表来阐述玩家的行动叠加:
如果上图代表着越来越小的剥削调整,那么红色的点代表折中点吗?
对于两名玩家来说这个红色圆点不再有其他的剥削机会。通过偏离他们当前的策略,每位玩家都完全处于协调之中并且无法再提高赢率。
在博弈论专业术语中,这被称为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
但是,激进者不可能将他所有的价值手牌都纳入过牌范围,因为:
激进者会错过价值下注的额外EV。
捍卫者不会停止可以剥削的诈唬。
唯一最大化每手牌EV的方法就是激进者有着一个完美的下注和过牌的强手牌范围。没有这个完美的混合范围,捍卫者会生成一个剥削反击策略,这样就降低了激进者手牌的EV。
因此,我们发现混合范围是最大化EV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对抗不调整的玩家
对抗非常优秀的选手时,我们可能不会那么侥幸的靠纯粹策略赢牌。我们上方模型中的两名玩家试图尽可能的剥削,尽管都还在避开对手的注意。
如果对手有实力迅速调整并实施相关对抗策略,那么试图剥削对手实际上就是在降低我们的EV。
用解算器确认

公共牌:K♦️T♦️6♠️J♥️6♦️
注意此时捍卫者有大量的未成中听顺和T-X抓诈牌。未成中听顺子在对抗激进者范围中的空气牌时可以在摊牌环节平分底池,而且可能也会受益于过牌时激进者的弃牌。
下面是激进者的河牌圈新策略结果:
我们可以确定激进者此时需要用强手牌捍卫他们的过牌范围。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范围捍卫的概念。
范围捍卫
尤其是观察力强的学生会发现激进者会用10组价值手牌和30组空气牌的范围在河牌圈过牌。随后你可能会好奇激进者面对河牌圈下注的弃牌率为什么不是75%。这是因为解算器模型将激进者10%的空气牌过牌/跟注纳入了平分底池的类别,那么就缔造了50%完美的弃牌频率。
知道为什么吗?
知识点
l 当两种打法路径的EV相同时唯一可使用的就是混合策略。
l 我们通常需要用一些比较强的手牌(范围捍卫)来保护弱手牌的范围。
l 对抗弱者玩家时混合策略并不重要。
l 抵抗高级玩家时可能会局限于我们该如何使用剥削策略。
评论 ( 0 )